敦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地處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敦煌在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敦煌莫高窟位于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有洞窟近八百余所,跨越十多個朝代的一千多年時間,莫高窟的石窟藝術是由洞窟形制、壁畫內容和彩塑作為主體要素構成的。
莫高窟的洞窟形制很多,如禪窟、中心柱窟、佛殿窟、中心佛壇窟、大像窟等。莫高窟的這些洞窟形制在文殊山石窟中都可以找到,如第285窟、北區第113窟與文殊山第88窟同為多室禪窟,他們之間存在著很多的共同因素。
莫高窟第285窟
文殊山石窟中現存中心柱窟8個,而中心柱窟是敦煌北朝洞窟的主要類型,在莫高窟中占據重要地位,其特點是在主室后部鑿有塔柱,也稱為塔柱窟、塔廟窟。
敦煌中心柱窟早期分為二到三層且四面開龕,同時在塔柱前面的窟頂鑿建成人字披屋頂的形式,典型的例子有北魏第254、251、263、257等窟,西魏第288、246、248等窟,北周第428、288等窟,隋代第427、292等窟,唐代第332、9、14等窟,五代第22窟。
莫高窟第251窟
莫高窟中心柱在不同時期都有發展變化,如早期分上下兩到三層,四面開龕,到晚期分兩層,只一面開龕。受到莫高窟的影響,文殊山中心柱窟前期也分二到三層且四面開龕,后期分兩層,只一面或四面開一龕。
莫高窟第254窟
以北魏第254窟為例,第254窟平面縱長方形,分前后兩室,前部占不到二分之一,有人字披頂,為模仿木結構房屋屋頂。后部為平頂,平面近正方形,在中心鑿出直通到頂的方形塔柱。塔柱四周形成可繞行的甬道。塔柱下部有塔基,上部是塔身,四面開龕造像。正面龕較大,龕楣圓券形,上塑火焰紋;龕外左右各塑有龕柱。塔柱其余三面鑿上下雙層龕;上層龕作闕形,模仿當時的闕形建筑;下層龕和正面的龕形一樣,比正面較小。各龕內都塑佛像,龕外塑脅侍菩薩像。這與文殊山石窟中的第19窟(萬佛洞)非常相似,尤其是闕形龕的繪制形式,文殊山石窟深受敦煌的影響。
文殊山石窟萬佛洞中心柱正面上層闕形龕及底層壁畫
文殊山第19窟(萬佛洞)為單室中心柱窟,原應有窟前建筑,今已無存??邇绕矫娉史叫?,券頂,中心塔柱上下收分,四面開龕,龕分上下兩層,有塔基。與莫高窟第254窟形制基本相同,中心柱正面上層為雙層龕門闕形龕,與莫高窟早期中心柱窟內的闕形龕相似,剝落出的底層壁畫也與第254窟闕形龕上壁畫相似,只是龕內塑像已毀。
中心柱其余龕均為圓拱形,有蓮苞束頭龕梁,覆蓮柱頭和柱礎,圓柱形龕柱,尖拱形龕楣與莫高窟北魏時期龕楣、龕柱均相似,區別是莫高窟的龕梁為浮塑龍或鳳首龕梁,文殊山則沒有。
文殊山石窟萬佛洞正面下層龕楣、龕柱
文殊山第19窟(萬佛洞)中心柱正面下層龕楣,其外層繪有火焰紋一圈,內層為連續忍冬紋,連續忍冬紋半圓弧內中間繪有坐佛一身,有頭光和身光,左右各個半圓弧忍冬紋間各有蓮花化生童子四身,均有頭光,蓮花顏色有白色、石青、赭石等,與莫高窟第259龕楣如出一轍,第259窟尖拱形龕楣上也繪有忍冬紋,中間有化佛,左右有化生。不同的是第259窟龕內塑像壁畫較完整,而文殊山第19窟(萬佛洞)龕內全毀,無法做進一步的比對。
莫高窟第259窟中心柱正面龕楣
除了禪窟和中心柱窟之外,佛殿窟是文殊山石窟中數量最多的窟形,文殊山早期的佛殿窟也深受敦煌佛殿窟的影響,其形制多為平面方形,有的主壁開龕,有的不開龕。
由于文殊山的佛殿窟大多損毀,僅存形制,無法得知其原造像和壁畫的樣式,也無法判斷其具體年代,只能通過殘留形制與莫高窟形制的對比,得出一個與莫高窟年代相差不遠的時代范圍。且在河西石窟中這種相似的佛殿窟,只有在莫高窟和文殊山石窟中找到。
文殊山石窟中保存早期壁畫最好的洞窟為第29窟(前山千佛洞),由于自然剝落,其壁畫也已殘失過半?,F存前壁和右壁千佛及壁畫完整,正壁和左壁壁面已毀,壁畫無存,據現存壁畫來看,其完整的時候四壁壁畫布局一樣,是均衡對稱的。
文殊山石窟前山千佛洞伎樂飛天
莫高窟第260窟北壁飛天
窟頂一周原繪有天宮欄墻和天宮伎樂,現存8身伎樂飛天,與莫高窟早期飛天無論在繪畫技法還是服飾裝扮上都有許多相似之處。
窟下一周有供養人近百身。以窟門為界,窟門右側及右壁為男供養人,窟門左側為女供養人。依稀可見男女供養人均著交領拖地袍服,可以確認女供養人有頭飾。而男供養人則已脫離了北魏早中期鮮卑族窄袖短袍腰束帶的胡服模式,著漢裝。這種上部供養人、中間忍冬紋、下部三角垂帶紋飾的繪制方式與莫高窟第275窟基本相同。不同的僅是供養人的服飾發生了變化,也可說明其時代上的前后繼承關系。
莫高窟第275窟南壁下層壁畫
右壁中部有一鋪說法圖,圖下一身供養人,頭戴冠,穿束胸大袖服,明顯已具有秀骨清像風格。前壁下部被門分為左右兩側,畫面布局相同,左側繪四身立佛像,右側繪四身立佛像,左右共八身。立佛像和右壁千佛中間繪說法圖,下部為供養人的布局形式,在莫高窟早期洞窟中可以找到原型。其中的千佛圖像與莫高窟北魏第263窟的千佛繪制更是如出一轍。
文殊山石窟前山千佛洞千佛
莫高窟第263窟東壁北側千佛
除了早期石窟壁畫外,文殊山石窟西夏、元時期的重繪壁畫也深受莫高窟的影響。如第19窟(萬佛洞)四角天王圖像是對五代歸義軍時期敦煌壁畫四角天王圖像的借鑒。
文殊山稱“舊有禪室三百”,說明在當時也是較大的石窟寺院,因此,敦煌對文殊山的影響應該是較大和較直接的。當然任何藝術都不是照搬的,要結合當地的文化傳統、地質環境,雖然找不到直接文獻的記載,但通過對莫高窟和文殊山洞窟形制和壁畫的比對,也可以發現他們之間長期影響的關系。
文章摘編自《文殊山石窟研究》
(敦煌書坊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