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奔流文化·器物】“錢幣里的中國歷史”⑦丨紙幣“交子”誕生背后,是個“沉重”的故事!
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科技文化藝術發展的高峰時期,商品經濟發達,黃金、白銀、銅鐵鑄幣等均在市面上流通,發行的貨幣數量也是歷朝歷代中最多,呈現出貨幣種類繁多、形式多樣的特點。
其中,由皇帝書寫錢文,也成為宋朝獨特的文化現象,尤其是被譽為“藝術家皇帝”的宋徽宗,他不僅獨創了書法史上極具個性的書體——“瘦金體”,還用此書體親寫錢文——鐵劃銀鉤、風韻別致。
同樣是在這一時代,作為科技與文化的產物,北宋初年,紙幣“交子”誕生于成都,它比歐洲紙幣的出現早了600余年,堪稱人類貨幣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一)
宋太祖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大宋王朝。宋代商品經濟發達,使宋代每年平均鑄錢數超過唐代,尤其是年號錢非常之多,從北宋“太平通寶”到南宋“淳熙元寶”的300多年里,皇帝改元頻繁,幾乎每次改元后都會鑄造年號錢。
除了數量之多的年號錢,宋代的錢文藝術也可謂登峰造極,草、隸、篆、行各種書體,介入錢文。不僅許多名家大顯身手,由皇帝書寫的錢文也成為宋代獨特的文化現象,這種錢文被稱為“御書體”。
▲淳化元寶,北宋,錢徑2.4厘米,穿徑0.5厘米,重4.8-3.6克,銅質,形態完整,蘭州市博物館館藏多枚。
“淳化元寶”鑄于宋太宗淳化年間(990-994年),錢文便是由太宗趙光義書寫,有行書、楷書、草書三體。淳化錢文字旋讀,周郭整齊,外郭為闊郭,書法精美,自此,也開創了錢文草書的先河。蘭州市博物館館藏的這批錢幣,(淳化元寶的)元字次劃左挑明顯,為淳化錢一大特色,非常難得。
▲大觀通寶,北宋,錢徑4.1厘米,穿徑1.1厘米,重17.6-15.9克,銅質,形態完整,蘭州市館藏數枚。
除了宋太宗趙光義自題錢文的“淳化元寶”,宋徽宗趙佶更是以獨創的瘦金體書寫了“崇寧、大觀”通寶。
“大觀通寶”鑄行于宋徽宗大觀年間(1107-1110年)。分小平、折二、折三、當十等四種,還有鐵錢及合背錢。大觀通寶錢文為瘦金體,鐵畫銀鉤,為宋徽宗趙佶所書,書法價值極高。蘭州市博物館館藏的“大觀通寶”有5枚為當十大錢,錢文由上至下,再由右至左讀之,為真書瘦金體,厚約0.3厘米,周郭細窄,筆法秀麗挺拔,鑄工極精,背無文。
▲崇寧通寶,北宋,錢徑3.4厘米,穿徑0.8厘米,重12-10.8克,銅質,形態完整,蘭州市館藏較多。
崇寧通寶鑄于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1106年),錢文有隸、真二體,有小平、當五、當十等三品,真書為御筆瘦金體,其版別多樣,以大字及鐵母為最少見。蘭州市館藏的這批錢幣,均為真書瘦金體,外郭均細,周郭隆起,書法精美,厚約0.3厘米,筆劃有纖細的,有粗重的,鑄工精細。
一枚小小的古錢幣,無論是書法藝術,還是鑄造藝術,已于方寸之間發揮得淋漓盡致。
(二)
除了極為豐富的鑄幣,宋代在錢幣史上還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應運而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交子”發行于公元1023年的成都,再過兩天就到2023年了,“交子”誕生恰巧一千年。
有史料載“蜀民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北宋初年,四川地區繁榮的商貿催生了對流通中貨幣的大量需求,然而當時蜀地卻實行專行鐵錢的貨幣制度。鐵錢幣值低,重量大,流通多有不便,無法適應商業貿易的快速發展。當時一銅錢抵鐵錢十,每千鐵錢的重量,大錢25斤,中錢13斤。假使買一匹布,則需鐵錢兩萬,重約500斤,要用車載,可想而知,是何等麻煩的事。
在這一矛盾的催化下,成都出現了“交子鋪戶”,存款人把現金交付給鋪戶,鋪戶把存款數額填寫在紙卷上,再交還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費。這種臨時填寫存款金額的紙券便謂之“交子”。而在1023年,朝廷設益州交子務,“交子”便成為官方法定貨幣。
此外,宋朝政府經常受遼、夏、金的攻打,軍費和賠款開支很大,也需要發行紙幣來彌補財政赤字。如此,種種原因促成了紙幣——“交子”的產生??梢哉f“交子”的出現,既便利了商業往來,又彌補了現錢的不足,的確是我國貨幣史上的一個偉大創造,并且對后世經濟和世界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那么當時的“交子”究竟長什么樣呢?
▲鈔版印樣
“交子”紙幣由于年代久遠,紙張不易保存,難尋實物,但從現藏于日本銀行貨幣博物館的一塊宋朝鈔版印樣中可略窺交子面貌。其鈔樣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有十個方孔圓錢符號,彰顯著其貨幣屬性。中部,有29個字,表明其使用的區域和面額。下部印有宋代風俗畫,右上角書寫“千斯倉”三字。古人們通過在紙幣上印制復雜的文字圖案來防止民間偽造。據記載,交子以朱墨兩色印刷。古代紙幣,多為彩色印刷,相較書籍、版畫等單色印刷,紙幣的印刷工藝更為復雜繁瑣。因此,交子的誕生,啟發了后世紙幣的演變,它不僅是經濟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且在文化史上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文丨奔流新聞記者 荊雯
圖丨蘭州市博物館供圖
(奔流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