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溯源甘肅】漢代隴上多名將
資料圖
飛將軍李廣(古畫)
本報特約撰稿人 張繼剛
秦漢時期甘肅地區的人崇尚武力,成為漢代朝廷禁軍的重要兵源,尤其是六郡良家子,不僅是禁軍的主要構成,而且還出了眾多歷史名將。
所謂六郡,是指漢代在西北地區建立的六個郡:天水、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從西漢開始,朝廷就有征用六郡出身的年輕人從軍,或者擔任軍官,與匈奴、鮮卑、羌等少數民族打仗的傳統。這些人被稱為“六郡良家子”。
六郡良家子
《漢書·地理志》載:“天水、隴西,山多林木,民以板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習戰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漢興,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期門,以材力為官,名將多出焉?!?/p>
漢代的禁軍羽林、期門——皇帝的衛士,是從六郡良家子中選拔的。羽林和期門是漢代禁衛軍,是護衛帝王的精銳部隊。他們的建立和漢武帝有關。太初元年(前104年)二月,建章宮落成,漢武帝選拔六郡良家子,守衛建章宮,初稱為建章營騎,后改稱羽林騎,其意為國羽翼,如林之盛。隸屬光祿勛,為皇帝之護衛。東漢稱為羽林郎。后代禁衛軍亦常有羽林之名。漢武帝經常微服出行,每年八九月,漢武帝與隴西、北地良家子能騎射者以及侍中常侍武騎在某個殿門相期會(期門軍的稱呼就是這樣來的),然后微服出行游玩、打獵。
“六郡良家子”,六郡是指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其中隴西郡、天水郡、安定郡、北地郡屬于涼州,都在今天的甘肅境內。良家子,即除去醫巫、商賈、手工業者家庭出身的子弟。在以農業為重的社會中,醫、商賈、百工等都被視為末業,甚至是賤業,如當時有很多商賈都以經商致富,但時人的固有觀念卻是:“行賈,丈夫賤行也?!边@些人不屬于良家子的范圍。漢代朝廷強調:“夫理國之道,舉本業而抑末利,是以先帝禁人二業,錮商賈不得宦為吏?!边@些從事所謂賤業的人是不會成為良家子的,當然,要成為良家子,還有一定的財產條件。
漢代對良家子也給予相應的待遇??梢哉f,良家子的身份是從事很多職業的門檻,也是通往社會高層的渠道。有時候,良家子還成為入選皇后的條件之一。王昭君之所以能到塞外和親,良家子身份是其中緣由之一。史書記載:“元帝以后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笨梢?,良家子不僅僅是指家世清白的人家,更多指還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經濟基礎的家庭,在當地有比較好的社會影響。
涼州之人高尚氣力、崇尚武力,士兵比其他州郡的要強得多。東漢大臣虞詡說:“觀其習兵壯勇,實過余州”“土風壯猛,便習兵事”,即涼州民風壯猛,士兵健壯勇猛且又熟悉兵事。正因為如此,六郡良家子是出身名將的最好途徑,諺曰:“關西出將,關東出相?!鼻貪h時期關西出的名將眾多,其中公孫賀、傅介子、李廣、李蔡、趙充國、辛武賢、慶忌辛、皇甫規、張奐、段颎、皇甫嵩、董卓等都是當時的甘肅人。而史書中明確記載以六郡良家子入選的名將,有公孫賀、傅介子、甘延壽、李廣、趙充國、馮奉世等六人,東漢時則有董卓。
尚武之風的淵源
秦人發源于甘肅,早期秦人就有尚武之風。秦早期的勢力范圍,通過近年來不斷的考古發現,大體上是以非子首封的秦邑(秦亭,今天水市清水縣境內)為中心,向西至毛家坪(在天水市甘谷縣磐安鎮),西南至西犬丘(隴南市禮縣),也就是從非子起到秦文公四年逾隴山入關中前的活動范圍。這一區域內在歷史上正是諸多民族的聚居地,“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彼麄儭皟耗茯T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這些游牧民族崇尚武力,特別能戰斗。在諸戎林立的隴右地區,經歷了世代相繼的生存斗爭,錘煉了嬴秦的尚武精神和勇猛斗志。秦自非子“邑之秦”到秦穆公稱霸西戎,在這漫長的歲月里,秦人經歷了很多的磨難。艱難的生存環境的刺激,鍛煉了這個民族頑強不息、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長期的雜居生活和戰爭環境,更使秦人具有一種粗獷、質樸、尚武的精神氣質。
在戰國時期秦統一戰爭中,秦人的戰斗實力是顯而易見的,所謂“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銳士”。秦人尚武好戰,戰斗力威震四方,被東方稱之為“虎狼之秦”“虎狼之國”,嬴秦在軍事上的突出優勢,為東方列國所望塵莫及。歷史學者楊寬認為:“在戰國時代,戰爭勝負不僅決定于交戰國的經濟、政治、人口數量和技術水平等條件,而且也決定于一國的民氣?!鼻厝说纳形渚?,可以看作是楊寬所謂的“民氣”。
兩漢時期的甘肅,是一個特殊的地區。既是內地農耕民族與西北游牧民族的溝通地帶,又是古代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之間交流的絲路要道。特殊的地理環境,錯綜復雜的民族關系,也是漢朝防御匈奴的戰略要地,使得兩漢時期的隴右地區長期處于戰亂頻仍、社會動蕩的狀態中?!敖裎髦葸叡?,土地脊埆,鞍馬為居,射獵為業,男寡耕稼之利,女乏機杼之饒。守塞候望,懸命鋒鏑,聞急長驅,去不圖反?!本褪钦f涼州土地貧瘠,人們以騎馬射獵為業,不以耕織為生,地處軍事屯戍之地,命懸箭頭之上。內地男耕女織的生活,對這里來說,幾乎是很難想象的。這種特殊的環境和條件,形成了漢代甘肅隴右地區“壯猛”的風氣,尤其是東漢西羌長期叛亂,必然孕育出長于騎射、“便習兵事”、以鞍馬生活為主的名將,形成尚武的民風。
天水、隴西,山多林木;安定、北地,皆迫近戎狄,修習戰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所以,秦漢時期的甘肅人從小受到尚武風氣的熏陶,善騎射,習弓馬。飛將軍李廣善騎射,“其善射亦天性”,李廣孫子李陵也是“善射”。趙充國“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將帥之節,而學兵法,通知四夷事”?;矢︶浴搬陨儆形奈渲窘?,好《詩》《書》,習弓馬”。段颎“少便習弓馬,尚游俠,輕財賄”。這些名將的形成,都與尚武風氣的熏染有關。秦漢時期的甘肅人高尚氣力,具有崇尚勇武的風氣。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涼州人,令天下畏懼。東漢人鄭泰就說:“且山東承平日久,民不習戰;關西頃遭羌寇,婦女皆能挾弓而斗,天下所畏者,無若并、涼之人與羌、胡義從?!本褪钦f,涼州經常遭遇羌亂,就連婦女都可以拿著武器戰斗,涼州人令天下人害怕。曹操也在派曹仁攻打馬超、韓遂時說:“關西兵精悍,堅壁勿與戰?!闭f的就是涼州兵。
秦漢時期,甘肅地區由于特殊的環境,形成了尚武的風氣和勇猛、強悍、頑強進取的性格特征。
名將輩出
秦漢時期甘肅地區的尚武之風,以及漢代朝廷以六郡良家子為羽林郎的政策,使得甘肅出了很多的名將,下面擇其翹楚,予以介紹。
李廣,隴西成紀人,在今天甘肅秦安、靜寧、莊浪縣附近。是秦代名將李信的后代,家中世代傳習射箭。李廣身體高大,猿臂,即胳膊很長,善射亦其天性。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李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因為善于騎射,立功多而為中郎。有次跟隨漢文帝出行,看到李廣沖鋒陷陣和與猛獸搏斗的勇猛,文帝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李廣才氣天下無雙,先后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李廣曾在南山中射獵,發現草叢似乎有老虎,引弓射箭,走近一看卻是塊大石頭,箭頭已經射進石頭了,可見李廣力氣之大、箭術之精。后為右北平太守,匈奴聽說李廣在,好幾年不敢侵犯,并叫他“漢之飛將軍”。李廣非常廉潔,為將四十余年,家無余財,終不言家產事。李廣將兵,軍隊困乏時,遇到水,所有士卒沒有喝完,李廣不近水,所有士卒不吃完飯,李廣不會吃,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
甘延壽,北地郁郅(今甘肅慶陽)人。年輕時因為善于騎射,以良家子的身份選入羽林軍,宿衛皇帝常來的建章宮。他有勇力,曾徒手將12斤的石子投至200步遠,又曾經跳越羽林亭樓,受到賞識,從而升職郎官。在試任期門弁時,負責迎接外出歸來的皇帝,漢宣帝贊賞他的才力,曾派他擔任副使送歸來的解憂公主待從馮夫人回烏孫立元貴靡為大昆彌。車騎將軍許嘉因為他既有勇力,又有豐富的行政經驗,還熟悉西域情況,就推薦他為郎中諫大夫,擔任西域都護。他擔任西域都護期間,會同副都護陳湯,征調西城諸國兵和漢屯田軍,長途跋涉至郅支城(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城),消滅了敵視漢朝、為患西域的匈奴郅支單于,使匈奴重又與漢友好,元帝為之改年號為竟寧,以紀念這一使社會重又得到安寧的豐功偉業。
趙充國,字翁孫,隴西上邽(今天水市西南)人,以六郡良家子善騎射補羽林。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將帥之節,而學兵法,通知四夷事。他生于漢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歿于漢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歷經武帝、昭帝、宣帝三世,終年八十六歲,謚號“壯侯”。趙充國作戰非常勇猛,漢武帝時,以假司馬從貳師將軍李廣利出擊匈奴,被匈奴圍困。漢軍已經好幾日沒有食物了,死傷的士兵非常多,面對危險的境況,趙充國與壯士一百余人突破匈奴包圍,李廣利引兵跟隨,解決了這次危機。這次突圍,趙充國身上的傷口有二十余處,李廣利把這些情況上報給了漢武帝,武帝親自看了趙充國滿身的傷口,感嘆良久,拜為中郎,遷車騎將軍長史。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西羌反叛,西漢出軍不利,當時趙充國已經七十余歲,宣帝覺得太老了,不能將軍出擊,便使御史大夫丙吉問趙充國誰可以代替他為將,趙充國回答說:“沒有能比得上老臣的了?!毙塾謫査骸坝X得羌虜情勢如何,需要多少人馬?”趙充國回答道:“百聞不如一見,兵勢難以猜測,臣到金城觀測情勢之后,再給您匯報方略。愿陛下以屬老臣,勿以為憂?!毙坌υ唬骸爸Z?!壁w充國到金城(今蘭州西北)后,恩威并用,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董卓,隴西臨洮(今甘肅岷縣)人,以六郡良家子為羽林郎。年輕時曾經游羌人生活的地方,與羌人豪帥相結好。后歸耕于野,諸羌人豪帥有來跟隨董卓的,董卓便為殺耕牛,與共宴樂,豪帥感其意,歸相斂得雜畜牛千余頭以遺之,由是以健俠知名。董卓力量非常大,有兩個箭筒,可以在飛馳的馬背上左右開弓,羌胡都很害怕他。在跟隨張奐出擊叛羌的戰爭中立了戰功,朝廷賞賜了九千匹縑,董卓認為勝利是大家的功勞,所以把縑都分給了士卒,給自己沒有留。后為并州刺史,河東太守。
(甘肅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