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家國情懷,傳承黃河文化。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走進大眾,讓大眾感知歷史文化!
蘭州古稱金城,是“控扼沖要、道通西域”的絲路要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進程的見證地,歷史文化厚重,文物遺存豐富。蘭州市文物保護中心編輯《金城瑰寶》系列圖文,力圖將承載文明、見證歷史的文物更好呈現給大家,讓文物走進大眾,讓文物“活起來”,宣傳推介蘭州文物資源,傳播文物蘊含的科學思想文化價值,傳承弘揚優秀黃河傳統文化。我們期待借此培育公眾文化內涵,厚植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并對蘭州市文旅深入融合和全面現代化建設有所促進。
白塔山建筑群
白塔山建筑群,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蘭州市城關區黃河北岸白塔山公園內,遺存有白塔寺(慈恩寺)、三星殿、三官殿、法雨寺、云月寺、鳳林香裊牌坊六處明、清建筑和1958年遷建、新建的一臺“九曲安瀾”敞廳(包括與敞廳相連的一、二臺的亭、廊)、二臺牌坊、三臺大廳,以及凸起于峰巒之上的百花亭、迎旭閣、喜雨亭、駐春亭、五角亭、六角亭、東風亭、金山大殿等,建筑面積3021.26平方米,占地面積7826.19平方米。白塔山海拔1700余米,山勢起伏、峰巒疊嶂,有“拱抱金城”之雄姿,白塔與山下黃河上鐵橋,為省城蘭州地標性景觀。
白塔山建筑群始建于元代,明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重建,明景泰及清、民國四百余年間,依山就勢,建三星殿、慈恩寺等十余組建筑,1958年,市政府將蘭州舊城改造中拆除的部分特色建筑遷至白塔山一、二、三臺等處,并籌資對白塔山古建筑進行了整體維修,奠定了白塔山建筑群如今布局和規模。一、二、三臺廳、廊、坊、亭或凝重中藏清秀,或敞亮中隱曲幽;建于峰巒之上的白塔寺白塔、望河樓、法雨寺懸樓、三官殿、鳳林香裊牌坊等參差巍峨,峻峭別致,結構巧妙,精美靈秀,極具地方特色。
白塔寺
白塔寺位于白塔山山頂上,建于明正統十三年?。ü?448年),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甘肅巡撫綽奇擴建,并更名慈恩寺。該寺坐北向南,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建有望河樓、白塔、準提菩薩殿。塔、殿之間東西兩側建廂房、廂房南側續出廊亭,分別存放青銅鐘和象皮鼓,白塔東西兩側分別立《重修白塔寺記》碑和《修建慈恩寺》碑。建筑面積350平方米,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該組建筑群保存較好,1963年白塔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一、二臺建筑群位于白塔山中軸線最南端,建于1958年。南北朝向,建筑面積2320平方米。由建于一臺的1廳、2廡、2個重檐錯角亭和建于二臺的2個八角亭、1座牌樓以及串聯上述建筑的20楹游廊組成。其中牌樓向南凹進,整體平面布局略呈"凹"字型。
三臺大廳
三臺大廳位于白塔山中軸線中段三臺中央,1958年用舊城改造中拆除古建筑構件建成。坐北向南,由大廳及兩側相連的異型側廳組成,建筑面積1232平方米,占地面積1376平方米。該廳體量較大,造型別致,結構精巧,磚雕精美,是難得的建筑精品。
云月寺位于白塔寺東側,建于清乾隆至道光年間(公元1736—1850年)。坐北朝南,由山門、石橋、院門及兩側續建的倒座、大殿和東、西配殿組成。建筑面積284.97平方米,占地面積1061.93平方米。
三星殿位于白塔山公園中軸線北端東側凸起的山岡上。始建于明景泰初年,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重建。民國9年(公元1920年)毀于地震。次年重建。殿內供福、祿、壽三星。院落坐北向南,由牌樓、正殿、東西配殿、門前石獅子及圍合院落的花墻組成。建筑面積160平方米,占地面積361.8平方米。
三官殿位于白塔山公園中軸線中段西側山嶺上。坐北朝南。由山門、過殿、東西廂房、正殿和東側的偏殿組成。建筑面積319.03平方米,占地面積500平方米。供奉藥王、財神、靈官三圣。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補修墻垣及藥王殿、財神殿地磚。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整修正殿,新建檻墻。民國11年(1922年)復修葺,20世紀50年代整修后曾改作文化宮,60年代改為少年宮。三官殿山門、過殿和東西廂房、正殿依山錯落而建,正殿東側建有偏殿。山門前及山門與過殿間均設數級臺階,臺階南端兩側各置一石獅,由下而上,層層遞增,巧妙地利用山形地貌造就了這組建筑的靈動、威儀氣勢。
法雨寺
法雨寺位于白塔山公園中軸線北端西側,西鄰鳳林香裊牌坊,始建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光緒時曾重修,原為羅漢殿,未詳何時改為法雨寺。坐西朝東,一進兩院,建筑面積419.75平方米,占地530平方米。
百花亭
百花亭位于白塔山東南麓,1958年舊城區改造時,利用拆除木構件,在白塔山文昌宮舊址上新建。建筑面積107平方米。雙層歇山頂,南北朝向,平面略呈方形,一層柱網三層,中間四柱用通柱。百花亭體量較大,結構造型巧妙,保存較為完好,對研究蘭州地方園林建筑具有一定的價值。
鳳林香裊牌坊位于白塔山公園中軸線中段東側。西為法雨寺,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牌坊四柱三樓,懸山頂。中柱兩側施戧桿,之間砌筑磚墻。明間自下而上依次為雀替、小額枋、折柱花板、大額枋、平板枋。平板枋上置座斗、隔架墩承穿插枋懸挑垂花柱,垂花柱間施簾籠枋、花板,之上置檐枋、抱頭梁、檐檁承檐。折柱花板正面有當時皋蘭縣舉人李存中題寫的“鳳林香裊”四字,背面書“秀映三臺”;次間無小欄額、折柱花板,其余結構大致與明間相同。建筑面積20平方米。
白塔山西接金城關,東連鳳林關,南臨古渡要津。大河映帶,白塔巍峨。在此重要的節點上,經元、明、清以降600余年拓土營建,集儒、釋、道于一山的寺、廟、宮觀已與周邊歷史遺存有機地融為一體。此一隅既見證了西北地區重要關隘的興廢,浮橋、鐵橋重要交通設施的更替以及東西文化交流的歷史,也為城市發展及其景觀變遷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遺存,對研究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史等,均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白塔山建筑類型多樣,別具地方特色。其中一、二、三臺廳、廊、亭、坊等曲折有度,靈秀精巧;建于峰巒之上的白塔寺(慈恩寺)白塔、望河樓、法雨寺懸樓、鳳林香裊牌坊以及三官殿等,造型精美,結構巧妙,峻峭嶙峋,靈動巍峨。另外,白塔山建筑充分利用了自然山水地形,因地就勢安排各類建筑。多下大上小,且多用青磚灰瓦,梁架間多裝飾色調淡雅的彩繪。建筑的造型、體量、尺度、色彩都服從于與山水樹木的和諧統一,空間關系處理十分得體,充分體現了當地人們的造園理念和造園技藝。對研究蘭州地區建筑技術史及園林藝術史,均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
白塔建筑不僅類型繁多,造型奇特,其磚雕、彩繪等更是集蘭州市區特色之大成。集中于一、二、三臺廳、廡山墻及門楣等處的云龍、團龍、海龍、穿花龍、二龍戲珠、綿地、如意、西番蓮、纏枝蓮牡丹紋等磚雕,多采用 “淺浮雕”“高浮雕”“透雕”以及“凹面線刻”“凸面線刻”等技法,層層疊疊,玲瓏剔透,將多達三四層的圖案立體地展現了出來。刀法嫻熟,刻工精細,內容突出,堪稱蘭州市區磚雕藝術的代表之作;彩繪不落于官式老成持重之窠臼,青綠旋子色彩單純樸實,枋心多飾疏朗的花鳥魚蟲,折柱花板上開創性地使用了寫意山水、花卉畫,部分如三臺大廳等建筑的額枋間,更是上下將蘇式包袱與旋子疊加在一起,有改進、有創新、有吸取,著力追求了人與自然山水的有機融合,豐富了不同環境中彩繪表達的手法和內容,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文/圖|蘭州市白塔山管理處 蘭州市文保中心
來源:微游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