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3年投資展望丨保險業開門紅有望超預期,板塊安全邊際高
21世紀經濟報道 21財經APP 邢瑞涵
2022年國內受疫情反復、國際緊張局勢、美聯儲加息等因素影響,股市出現明顯波動。保險股估值已處于歷史低位,機構持倉接近冰點,防御屬性凸顯。
展望即將到來的2023年,“開門紅”節奏提前,多重利好下保險行業有望延續回暖。
2022年:先抑后揚,保險板塊整體表現優于大盤
2023年:壽險曙光初現,財險長期向好
配置建議:壽險隊伍量穩質升者及財險龍頭
一、2022年:保險板塊整體表現優于大盤
先來看市場表現,前10月,權益市場波動下行,長端利率震蕩走低,保險板塊承壓但整體優于大盤。11月以來,負債端邊際改善、政策面向好、長端利率上行等多重利好因素下,保險板塊實現觸底反彈。
具體來看:
1、宏觀政策:凈化制度環境,引導高質量發展
2、負債端:人身險依然承壓,財產險COR改善
人身險:代理人持續清虛,上市險企表現分化
2022年年初,受人力脫落、“開門紅”啟動較晚、保障型產品需求不高以及去年同期重疾舊產品“炒停售”帶來高基數等多重因素影響,行業人身險保費收入承壓;
光大證券認為,隨著權益市場波動加大,客戶對保本儲蓄型產品需求提升,以及各險企均不同程度深化銀保渠道合作以貢獻增量,保費增速逐漸回暖。
華創證券提到,代理人隊伍企穩,質態有所提升,行業由粗放式擴張向精細型增長模式切換,隊伍規模收縮企穩。上市公司代理人規模亦呈現相同的趨勢,隊伍數量企穩。
2022年各險企人力規模持續下滑,但降幅有所趨緩。截至11月3日,國壽、平安、太保、新華代理人分別為67.2萬、42.8萬、23.3萬、22.8萬人,分別較年初-15%、-27%、-30%、-38%。
財險:行業高景氣,保費結構優化,綜合成本率改善明顯
復盤來看,根據銀保監會口徑統計,2000-2021年財產險行業原保費收入復合增速達15.20%,僅2021年由于車險綜改等因素影響保費收入下降,其余年份均實現了保費收入的同比增長,在經濟下行周期雖然財產險保費收入亦會受到新車銷量增速放緩和非車險投保低迷等因素影響,但其增長韌性仍明顯好于GDP增速且呈現出一定的穿越周期的特征。
保費收入逆勢增長,保費結構持續優化。2022年在經濟增速放緩、居民儲蓄意愿高企消費意愿不強的情況下,財險業務仍實現了保費的較快增長。截至2022年10月財險行業累計保費收入為10565.19億元,同比+9.69%。
中信建投證券認為,由于近年來財險公司紛紛大力調整業務結構,積極拓展意健險、農險等非車險業務,多元化產品策略為財險行業打開新的增長空間,車險保費收入占比逐年下降。從2022年前10月累計保費收入情況來看,車險保費收入占比已下降至53.02%,保費結構進一步得到優化。
總體來看,2022年財險業務景氣度高,多重因素影響實現“量價齊升”。受益于行業競爭趨緩、綜改影響逐漸出清、公司持續優化虧損業務,疊加局部地區疫情反復影響汽車出行、新車銷售情況改善和自然災害發生率同比偏少等外生因素影響,2022年財險行業呈現出較高景氣度,財險“老三家”保費收入和綜合成本率情況均改善明顯。
低基數下車險保費整體保持正增長。2022年以來,行業車險保費整體保持增長,預計主要得益于各公司加強渠道建設、2021年同期車險綜改壓力下基數較低、以及免稅效應刺激新車銷售回暖等;其中個別月份因疫情管控影響新車銷售及交付導致增速承壓。前10月,車險累計保費收入6645億元,同比+6.23%。
非車維持較高增長態勢,主要由政府業務貢獻。各險企主動優化業務結構,推動非車險業務擴張,2022年前10月,財險公司非車業務累計保費收入5887億元,同比+14.5%;占財險公司總保費收入比例為47.0%,同比提升1.9%,未來有望與車險業務形成雙輪驅動。
上市險企中,2022年以來“老三家”(中國平安、中國太保、中國人保)非車保費維持較高增長態勢,主要得益于農險及健康險業務的快速增長。
3、資產端:權益市場波動導致總投資收益率承壓
長端利率震蕩走低后企穩回升。2022年前10月,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由年初的2.8%左右震蕩走低至10月底的2.64%,險企新增固收類資產收益率下降,保險準備金計提數額增加導致當期利潤下降;伴隨著國內“穩經濟”政策陸續出臺,11月后長端利率逐漸企穩回升至近2.9%。
權益市場波動較大,投資收益下滑成為險企盈利增速承壓的主要原因。2022年以來,滬深300指數大幅下挫,侵蝕保險資金權益投資收益,導致主要上市險企總投資收益率顯著下滑,盈利增速普遍承壓。
二、2023年展望:開門紅有望超預期
1、宏觀層面,疫情防控二十條出臺,經濟穩增長信號進一步釋放。
機構認為新防疫政策有利于社會經濟與生活環境逐步回歸常態,長端利率亦有顯著回升,若2023年整體經濟環境出現明顯改善,則保險公司負債端與資產端有望同時受益。
2、人身險:開門紅表現有望超預期,康養生態有望為險企帶來長期估值溢價
競品走弱背景下,2023開門紅有望超預期
歷史經驗來看,開門紅對險企全年業績影響較大。2021年上市險企一季度新單保費占全年比重普遍在40%之上,2022年一季度新單保費占前三季度比重也大多在50%以上,開門紅的銷售表現對于險企負債端的全年表現有較大影響。
目前已有險企推出2023年開門紅產品,除了此前常見的年金險、兩全險外,還包括了增額終身壽險,目前銷售進展符合預期。
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養老金融未來發展空間廣闊。我國第三支柱養老金政策體系加速完善,今年以來密集出臺了多項與個人養老金制度有關的文件,制度框架基本形成,該政策也為保險行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財險:行業景氣度有望延續,馬太效應持續凸顯
展望2023年,財險景氣度將延續,車險與非車業務有望保持較好增長態勢,形成“雙輪驅動”,機構認為未來應主要關注各險企經營質效持續優化帶來的長期穩健業績及盈利韌性,而非短期外部干擾形成的賠付波動,預計龍頭險企在規模效應下費用率有望進一步降低,維持COR水平。
從車險業務來看,在2022年的低基數下2023年新車銷量增速有望繼續回暖;同時隨著綜改影響的逐漸出清和保費較高的新能源車險占比提升,車均保費有望企穩回升,險企有望實現車險保費收入6%以上的同比增速。
非車險業務占比持續提升,未來有望成為財產險重要支柱。隨著企業和居民保障意識的提升、國家政策對農險等業務的大力支持,非車險保費有望延續較高增速;而受益于險企對自身虧損業務的優化和對降賠減損的重視,非車險綜合成本率有望下降,非車險承保盈利可期。
需要注意的是,2023年賠付率或存一定壓力,但隨著經營效率提升,費用率有望進一步優化,龍頭險企承保盈利韌性更強。
三、配置建議:壽險隊伍量穩質升者及財產龍頭
華創證券認為,人身險方面,中短期內新業務價值增速有望觸底回升。財產險方面,產險有望維持高景氣。資產端方面,從市場共振因素來看,險企投資端承壓因素影響減弱,收益有望好轉。
整體長期來看,認為未來有幾類保險公司可以穿越周期,突破瓶頸迎來新的增長:
在醫療健康、養老服務基礎設施上形成壁壘的公司;
擁有真正突出長期資管能力的公司;
能打破桎梏,平衡利益,真實打造高產能、深壁壘銷售渠道的公司。
上市頭部險企在以上各方面有顯著優勢和壁壘,龍頭效應突出。
浙商證券建議:當前保險板塊公募基金持倉、估值超低位,安全邊際高,隨著2023年資產和負債兩端改善,將呈現共振驅動板塊上行行情。重點關注壽險隊伍量穩質升者及財產險龍頭。
壽險:人力更早企穩,且產能持續提升的險企將開啟新的良性增長的循環,關注中國人壽、友邦保險、中國平安、中國太保。
產險:具備規模優勢的龍頭將強者恒強,關注中國財險。
海通證券預計:2022年2季度以來壽險新單增速緩步修復,人力規模降幅收窄,目前各險企陸續開啟2023年開門紅預售,由于其他類別資產收益率下降,保險儲蓄類產品吸引力提升,三年期年金銷售火爆、銷售環境好轉。保險股估值低位,2022年12月2日上市險企股價對應2022E P/EV僅為0.33-0.75倍,估值處于歷史低位,關注中國人壽、中國太保、中國平安、中國財險H等。
內容來源:光大證券、中信建投證券、國泰君安證券、浙商證券、海通證券、華創證券、長江證券;
(本文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刊載內容來自持牌證券機構,不代表平臺觀點,請投資人獨立判斷和決策。)